典型范围及分类差异
PP料即聚丙烯材料,其收缩率并非固定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在1.0 - 2.5%之间,但不同类型的PP材料收缩率有所不同:

- 均聚PP(PP - H):作为最基础的PP材料,结晶度较高,成型收缩率相对较高,典型的线性收缩率范围是1.0% - 2.5%。这也是人们通常认知PP材料收缩率从较高范围开始的原因。
- 无规共聚PP(PP - R):引入少量乙烯单体破坏了晶体规整性,韧性显著提高但结晶度降低。其收缩率相比均聚PP有所改善,典型范围为0.8% - 2.0%。
- 嵌段共聚PP(PP - B/Impact Copolymer):含有高弹性体含量的乙烯 - 丙烯橡胶相(EPR),在提供高抗冲击性能的同时,结晶度进一步降低。收缩率通常在均聚PP与共聚PP之间,典型范围是1.2% - 2.2%。
改性PP材料的收缩率
改性PP材料的收缩率通常比普通PP材料低,不过具体数值会因改性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而不同。其收缩率主要包括热收缩率和冷却收缩率两方面:
- 热收缩率: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受高温和高压作用,改性PP材料会发生热收缩现象,通常在0.2% - 0.6%之间。
- 冷却收缩率:成型后冷却过程中,因温度下降会发生冷却收缩现象,通常在0.5% - 1.5%之间。但需注意,收缩率是相对值,具体数值会受成型条件、零件结构等因素影响。
影响收缩率的因素
材料本身因素
不同厂家生产的PP料或同一厂家不同型号的PP料,收缩率可能存在差异。另外,PP料的高结晶度是导致其收缩率较大的主要原因,结晶度越大,成型收缩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加工条件因素
- 模具温度:是重要的可调参数之一。模具温度越高,PP材料内部的分子链有更多时间松弛重排,结晶过程更趋完善和均匀。提高模具温度(60 - 90°C)能显著降低收缩率(尤其是后收缩)并提升尺寸稳定性。
- 保压压力与时间:充分的保压压力可将额外的熔体压入模腔,补偿冷却凝固阶段的体积收缩(压实效应)。过低的保压压力或过短的保压时间是造成制品凹痕和大收缩率的关键原因,优化保压是实用且重要的低成本手段。
- 熔体温度与注射速度:较高的熔体温度和适中的注射速度有助于降低熔体粘度和取向应力,利于充填和结晶均匀性,从而适度降低收缩率。
- 加工温度:加工温度越高,PP料的流动性越好,但也可能导致更大的收缩率。
- 冷却速率:冷却速率越快,PP料固化时的收缩率可能越小;反之,则可能增大。